“十三五”期间,学校学生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五育并举、铸魂育人、润物有声,按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学校“一二三四五”人才培养体系要求,以转变工作理念带动工作创新,以协同融合形成大思政工作格局,学生工作实现了以“管”为主到以“服”为主的转型发展。
▽
一思想铸魂 品牌强基锻造文化育人“压舱石”
校领导联系学生制度化。学校制定印发了《青岛大学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实施方案》,推出“书记下午茶”、“校长午餐会”特色品牌活动。截止目前“校长午餐会”已成功举办11期,赢得了学生广泛认可,抢到“校长午餐会”的邀请券成为很多学生最为自豪的事情。
校领导讲思政课常态化。校党委书记、校长等校领导为学生讲开学“第一课”、毕业 “最后一课”和“形势政策课”成为学校最有特色的“思政大课堂”。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初期,校领导通过云谈会、云班会的形式与海外学子代表和身处全国各地的学生代表交流,增强学生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信心和力量。校领导深入学院、班级和学生中间开展主题宣讲、座谈已在校内蔚然成风。
社区文化建设品质化。学校在社区建设了“园区文化工作室”、“心语小屋”、“阅读空间”等一批公共空间,设立了17间社区自习室,实施了住楼辅导员制度,营造了“人人是育人之人,处处是育人之地”的浓郁育人氛围。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化。十三五期间,学校持续推进“一院一品”建设,培育出全国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外语学院“外事帮”等学生工作精品项目10项;打造了“名师微沙龙”、“双团双巡”等系列思政教育品牌,在校内率先唱响了“学在青大”最强音。在开学典礼上,全体新生用青春深情告白祖国,擦亮爱国底色,砥砺强国之志。在“主会场+云会场”的毕业典礼上,校领导为毕业生送上专属纪念品;“最美支边人”“最美逆行者”“最美奋斗者”共同为毕业生上“最后一课”。典礼育人活动被CCTV1、CCTV4、CCTV13、中国教育在线等中央、国家级媒体及省市各类媒体广泛报道,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和社会效果。
二线下线上 有声有色传播网络育人“好声音”
“云思政”矩阵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由青大学工、青大就业、青心部落等微信公众号和青大易班、“校园集结号”APP客户端构成的学生思政融媒体矩阵和“中央厨房”。学工系统公众号全年浏览量超过200万+,基本覆盖全体师生,位居省市相关类别新媒体影响力排行榜首位。“内容为王”理念进一步强化。从“键对键”、“屏对屏”到“心连心”,“青大学工”公众号,开辟了“辅导员说”、“学工微课”、“榜YOUNG力”、“V思政”等栏目。疫情期间,全校开展主题云班会1142场,策划录制多部《让世界充满爱》主题MV等原创网络文化作品。
网络育人“好声音”进一步彰显。毕业“微电影”《定义》《在你身后》,“微视频”MV《少年》、《新生》、《春暖花开》、《强国一代有我在(青岛大学版)》,微纪录片《大学之道》、《我是辅导员》等都成为学生喜爱的网络文化作品。毕业快闪“微视频”《起风了》、被学习强国平台登载,在B站累计播放量超过1057万,学校也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别人家的大学”。
三夯实阵地 选优配强筑牢管理“承重墙”
完善制度提升治理能力。组建了“青核先锋营”,成立了“青核先锋营”特设党支部,成立学生军训工作临时党委和临时党支部,军训育人、组织育人的作用凸显。学工部党支部与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学生党支部和山东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党支部进行了“支部联学、结对共建"。组建了“金家岭校区学生管理办公室”,成立了“金家岭校区学生管理办公室特设党支部”,努力突破学生管理服务工作“最后一公里”的制度瓶颈和体系障碍。“十三五”期间,学校先后出台、修订了《青岛大学加强新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学院学生工作考核办法》等39个文件,提高完善了学生工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加强队伍能力专项建设。“十三五”期间,学校新增专职辅导员62人,聘任兼职辅导员和校外辅导员83人。成立了辅导员发展中心,完善了辅导员荣誉体系;成立生涯发展教研室,构建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累计组织内训或参与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培训项目55项,参训教师达787人次,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65人、国际生涯教练10人、GCT团体辅导师32人。近五年,学工队伍获得山东省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在青高校“十佳辅导员”2人,在青高校优秀辅导员2人,3人在山东省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获奖。提升管理育人“精度”。“十三五”期间,建立了以校园集结号APP为载体的学生工作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学生日常管理、班团建设、家庭经济困难认定、资助评优、择业就业一网通办。疫情期间,圆满完成 5轮20个批次学生返校工作,确保4.2万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学生社区服务中心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后勤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抓早抓实疫情防控工作。第一时间吹响疫情防控“冲锋号”、第一时间吹响服务学生“先锋号”、第一时间筑牢疫情防控“云防线”,完成流行病学摸排调查2000余万条和每日三检一追数据上报。学校整体开学返校工作被CCTV-1、CCTV-4给予典型报道,学校快速完成学生核酸检测工作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
四统筹协同 多措并举
搭建服务育人“立交桥”
“全过程育人”展新篇。深化“生涯导航”教育,建立“四段式”新生入学教育模式,将“成人、成才、成器、成事、成功”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相关做法被教育部、省教育厅宣传推广。就业工作新模式显成效。学校出台了《青岛大学就业工作评估考核奖励办法》,完善了“一核双引三驱”就业工作新模式。年均举办招聘会700余场,到校招聘单位近3000家,提供就业岗位70000余个,毕业生数与岗位需求数达1:7,提供一站式就业手续办理服务8750余人次,转寄档案11000余份,举办“公考加油站”、“教师通关培训”、“薪火计划”、各种行业沙龙50余期。以开展就业状况布点监测工作为契机,“一院一策” “一类一策” “一生一策” “一情一策”精准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2020年,我校本科深造率35.30%,位居省属高校中第三。“十三五”期间,累计建立30个就业工作站,100个就业合作基地;每年均高质量完成了《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报告》、《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报告》和《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质量综合报告》等,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国防教育体系开新局。成立了国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国防教育中心,出台了《青岛大学征兵工作实施办法(试行)》,与崂山区人武部合作共建“青岛大学大学生国防教育实践基地”。健全军事理论课程体系,组建了近50人的军事理论课讲师团。开展了优秀退伍大学生主题宣讲等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学生在山东省和青岛市“爱我国防”演讲比赛中连年获得优异成绩。
五创新形式 以心育心
构筑心理育人“同心圆”
心理育人新模式。形成了医校整合、学科联合、活动融合、课堂内外结合的“四合”工作模式。“十三五”期间,连续五年完成了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累计咨询7852人次,危机干预814人次,成功转介5709人次,新生约谈4903人次。《心理健康教育》在线课程建设获青岛高校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奖(2018年)。省内第一家在职工医院内设心理门诊的高校。服务社会有担当。疫情期间,学校组建了山东省首个高校抗疫心理志愿者服务团队,共接待包括社会来访296人次,开展疫情后学生心理状况普查,制定《学生心理干预实施方案》,实现“一人一策”,心理抗疫工作被国家级和省市级媒体广泛报道。心理育人结硕果。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2018年)。学校连年被评为“山东省心理健康节优秀组织单位”。《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新闻网、省教育厅、半岛都市报、学习强国等多家媒体对我校心理育人工作进行了报道。
六精准施策 助学筑梦
调控好资助育人“温度计”
实施资助育人新模式。构建了“物质上帮助-能力上提升-心灵上关爱-精神上引领”四轮驱动型资助育人新模式。实施海外交流计划和素质拓展计划。通过“永旺杯”日语演讲比赛,连续5年推荐30名学生赴日研修。实施精准资助育人。 “十三五”期间,累计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1699人,累计发放各类奖助学金13717.19万元。为山东省籍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费254.18万元。实施暖心助力工程。疫情期间,累计为2106名困难学生发放疫情困难补贴67.36万元,为136名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子女发放专项慰问补助7.35万元,为302名国家贫困专项录取学生免收卧具费和军训服装费,让困难学生第一时间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温暖。学校连续两年为"轮椅女孩"其提供经济帮助、生活便利、学业帮扶等暖心举措,被半岛都市报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并登上了学习强国,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面向“十四五”,学校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五育并举,扎实推进学生工作上层次、上水平,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